上周末,跟老公带着女儿去公园玩儿,结果看到一对带着孩子的夫妻在人来人往的公园中互相怨怼、大吵大闹,而那个孩子就默默地站在父母中间低着头默默流泪。
即使过去这么多天,那个孩子默默流泪的画面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真的很想问问那对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真的好吗?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再恩爱的夫妻也难免会遇到矛盾,发生激烈的争吵,但是要以正常的方式让孩子理解。
夫妻吵架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在孩子心里,爸爸妈妈是完美的,是绝对不会错的,他们完全无条件的支持父母的行为,同时不允许彼此的关系受到伤害。
因此夫妻吵架时说的每一句攻击性的话语,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他们内心会惶恐、着急而又无法理解,更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个局面,于是他们的潜意识就会制造一些问题来换取父母的和谐。
一般来说,目睹父母吵架主要会给孩子带来下面一些问题:
壹:年幼的孩子会把父母争吵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
6岁以前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尤其是那些夫妻之间闹矛盾,却把孩子当出气筒的父母,在他们的孩子心中会形成黑色记忆和黑色自我认知。孩子会想做一些事情把父母重新连接起来。首先他会制造自己的问题,例如叛逆、情绪不稳定等,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问题吸引父母的关注,让父母的注意力从夫妻冲突中转移掉。
如果这招没用,孩子就会把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会觉得“都是我的错。”,会以为父母吵架是她引的,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才出现这样的问题。会由此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不值得爱的,被别人嫌恶的。
如果父母的矛盾还是进一步加大,走到分居或离婚的地步,孩子就会变得麻木,并自暴自弃,不会爱护和尊重自己,也无法尊重和接受别人的爱护。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他会重复给自己制造失败和不如意的经验,去证明自己是不值得被父母爱的,他的感情也不会发展得很好,因为他不允许自己有比父母更成功的婚姻。
贰: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用吵架的方式处理事情
孩提时代是学习模仿能力非常强的阶段。而父母往往是孩子首先学习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让孩子看到父母之间在采用攻击性行为解决问题。
当孩子发现父母采用责骂、摔东西、甚至暴力手段,居然取得了“胜利”,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学会这些不好的处理方法,并且认为吵架、谩骂、暴力都是解决人际问题的办法,这些方法会被孩子用到自己的社交中。
有些父母以为不当着孩子的面吵,对孩子就不会有影响了,其实,这样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孩子会学到有问题或困扰时不应该向当事人直接述说,而是要暗自辛苦,这样当他自己面对冲突时,也会选择逃避。
叁:父母的争吵会造成孩子内心撕裂性伤痛
有些夫妻不吵架,喜欢通过打冷战,冷漠处理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这种冷漠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杀伤力更大。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父母之间不说话,孩子其实是恐惧的。有些孩子会通过闯祸,不停地闯祸来引起关注和关爱。还有的孩子还会生病、受伤,只为了让父母一起来看自己。
有些夫妻在发生争吵时让孩子参与其中,会问“我和你爸离婚了,你跟谁?”等问题。更甚者,有的父母吵架,就把孩子带走,对孩子抱怨丈夫或妻子的不好。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撕裂性的伤痛。
不管夫妻是否因为争吵而分开,对孩子来说他的爸爸、妈妈,任何一个他都不愿失去。这种把孩子当做筹码卷入争吵的情况,会对孩子的情绪、行为以及性格有重大的影响。
如何既不伤害孩子,又能发泄不满呢?我建议朋友们可以尝试下面的方式:
当着孩子的面讨论、争执并坦诚的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
让孩子知道大家都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没有两个人能在所有的事情上达到完全统一。
父母有争执时,可以当着孩子的面以和平的方式讨论,述说自己的看法,并聆听对方的看法,赞同我们认同的部分,并选择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和平的解决问题。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父母之间有冲突而惶恐惧怕。
如果发生争吵,也无须自责。我们可以坦诚的告诉孩子自己争吵后的心情,可以跟孩子说“你爸爸/妈妈有自己的看法,那都是为了我们好,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不赞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说:“你爸爸/妈妈很不讲理”更不能在孩子面前批评、责骂对方。
如果自己情绪崩溃,也可以告诉孩子这是正常的情绪表达,所有人都会有难受的时候,这没有关系,我与你爸爸/妈妈只是意见不一致,这是正常的,没有人能完全意见一致。这个事情与你无关,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不会因此而改变。
当冷静下来后,我们可以坚定自己的立场,同时也要为自己的情绪向对方道歉。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明白:首先,激烈的情绪是不对的,是需要道歉的。其次,激烈的冲突也可以处理,无须惧怕。这样当孩子自己面对冲突时,也就懂得如何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