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蟠桃会”(点击
上方蓝字关注)——洞悉全球前沿科技,驱动医健创新创业。
蟠桃会-编者按
10月3日下午,举世瞩目的2016年的诺贝尔奖就将陆续公布了,诺贝尔奖从1901年开始颁奖,如今已经过去了115年,历史上总共有900个个人和组织获得过该奖项。在此之前关于诺奖的各种预测已经在学术界炸开了锅,但是关于诺奖你真的了解吗?没关系,本文带你详细了解。
2016诺贝尔奖花落谁家?两位华人有望获奖
很多人关心的今年诺贝尔奖是否会再度有华人入围,去年屠呦呦的获奖更是持续热议的话题,很多人也期待今年能够有国人能够再度入围诺贝尔奖。蟠桃会此前已经第一时间推送过汤森路透不久前发布的引文桂冠奖和对今年诺贝尔奖的预测结果,以及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和有诺贝尔奖风向标效应的2016拉斯克奖。下图是由界面新闻所做的图表,一起来了解下诺贝尔奖和今年可能入围的情况:
诺奖诞生与评选颁奖的流程
诺奖诞生: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
——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
随着遗嘱的确立,诺奖就这样诞生了!
评选流程: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提名工作在评选和颁奖的前一年开始。每年的9月,诺贝尔委员会向提名人发送邀请函和提名表格,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经济、和平奖大约各发出3000份邀请函,文学奖大约发出600-700份邀请函。(想想这个工作量还是不容小觑的~~)
诺贝尔奖对提名人的资格有严格的限制,通常只有如下几类人选才有资格成为提名人: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
3月至8月为咨询与遴选期,9月份聚在一起讨论和比较。和平奖由挪威诺贝尔学院遴选出小名单后,还要送给学院聘请的永久顾问和临时顾问进行评估。
每年10月上旬由各个奖项的颁发机构通过投票来确定获奖人选,一旦确定即为最终决定,不接受申诉。
获奖通知:
如今,获奖结果会在对外宣布前几分钟电话通知获奖者,这种斯德哥尔摩来的电话通常是突如其来,许多人都毫无准备,有人正在看牙医,有人正在喝啤酒,有人在逛超市错过了电话,1991年的化学奖获得者夏德·恩斯特则正在飞越太平洋的飞机上,机长接到电话转告了他。
颁奖典礼:
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忌辰为颁奖日。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文学、经济学5个奖项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大厅颁发,和平奖在挪威奥斯陆市政厅举行。除和平奖可以颁给个人或机构外,其他奖项只颁发给个人,且同一奖项最多只能同时颁发给三人。获奖者将领取一块奖牌,一个获奖证书,和一份确认奖金金额的文件。
诺贝尔奖为何最多只能同时颁发给三人?
“三人原则”的由来
初始,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所立之遗嘱中并未有提及每年获奖人数之规定,然细数诺贝尔各奖项自1901至1950年长达半世纪之获奖者,每届或一位,或两位,鲜有一次授予三人者。
如1903年之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半数颁予天然放射性现象发现者,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可勒尔(Henri Becquerel),另半数授予著名的居里夫妇,奖励此贤伉俪寻得测量放射性之方法,兼有发现放射性元素镭。此后50多年间,物理学奖再未有三人同得,直至1956年颁予威廉·肖克利、约翰·巴丁和沃尔特·布喇顿,以表彰三人在半导体研究领域之贡献。
而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第一次授予三位科学家则要牵延至1934年,奖给发现贫血肝脏治疗法的乔治·惠普尔、乔治·迈诺特和威廉·莫菲,第二次是1945年,获奖者分别是青霉素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恩斯特·伯利斯·柴恩和霍华德·弗洛里爵士。
诺贝尔化学奖方面,更是到1946年才出现三位同台获奖者:詹姆斯·萨姆纳(发现了酶可以结晶)以及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而此后20多年,化学奖再无三人同时获奖之情况,直至1967年颁给研究高速化学反应的三位科学家:曼弗雷德·艾根、罗纳德·诺里什和乔治·波特。
1968年,诺贝尔基金会做出正式决定,将诺贝尔奖各个奖项之获奖人数每届限制在3名以内,确定“三人原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约有1/3的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3位科学家。而继诺贝尔奖之后,拉斯克基金会于1997年也开始采用此“三人原则”,自此至今,亦有约1/3拉斯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奖项得以三人同享殊荣。
为什么不得超过三人?
那么为什么诺贝尔奖和拉斯克奖获奖者不得超过三人?要知道,很多重大科学发现,其中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又何止三、五人,有时还可能是一个很多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这些人当中,那些最终没能获奖的科学家,有人完全有理由感到自己的贡献被无情的忽视,甚至抱憾终生。
既然如此,为什么仍要设定一个如此无情无义的获奖人数上限呢?这其中有一个理由极好,很有说服力:设立一个严格的上限,无形之中会迫使评奖委员会对候选人精挑细选,不敢有一丝马虎大意,尽量选出开创并继续领导某个重要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个人。一般来讲,评奖委员会成员之研究背景各异,其个人偏好、判断力和决断力也大相径庭,因此,倘若没有设定人数上限,最后评奖委员会可能会列出一个长长的获奖名单,而其中很多人的科学贡献可能并非根本性重要成果。如此一来,那些做出根本性的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就显不出来。以1972年拉斯克奖为例,评价委员会显然未能费心思优中选优,最后将临床医学奖颁给癌症化疗领域的16位科学家 。倘若彼时拉斯克评奖委员会就已采用“三人原则”,可能会产生两个评选结果:要么从这16位科学家中选出对癌症化疗研究领域贡献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三人,要么干脆把该奖授予其他研究领域。
二则,各类科学大奖之评选颁发,恰是科学界向普罗大众展示和宣传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一个绝好机会。 一项实至名归的科学发现,倘若能够追溯其最根本的研究源头,通过科学大奖的评选颁发,像弗朗西斯?培根的三联画一样,以生动有力的方式把最重要的节点向大众展现出来,较之为使各方满意而列出一长串有贡献科学家的名字,让普通大众无从分辨,反而更能捉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科学想象,燃起他们的科学热情。
近10年医学奖得主是何方神圣?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很长时间内已经成为公众中认识度最高的生物医学类奖项,一旦获此殊荣,即会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受到各国人民的膜拜。去年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后,更加贴近了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
下面,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近年来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的风采~
2006年,安德鲁·法尔(Andrew Zachary 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Cameron Mello)
2006年,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凭借 "RNA干扰机制--双链RNA沉默基因" 的发现脱颖而出,成为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虽奖项名目既涉及生理学,也涉及医学,但针对这两位获奖者及其成果,欧美媒体无不把今年这一奖项称为诺贝尔医学奖。法尔和梅洛以遗传学为切入点,选择针对核糖核酸(RNA)的干扰机制作为研究课题。该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2007年,奥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和马丁·埃文斯(Martin J. Evans)、马里奥·卡佩基(Mario R. Capecchi)
2007年,来自英美两国的奥利弗o史密斯(Oliver Smithies)和马丁o埃文斯(Martin J. Evans)、马里奥o卡佩基(Mario R. Capecchi)三位科学家,获得该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三位科学家"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8年,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
2008年,三名欧洲科学家因为发现两种引发人类致命疾病的病毒而荣获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使医学界找到了确诊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办法,延缓了这种病毒的传播。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研究中发现导致宫颈癌的HPV(人乳头状瘤病毒),为宫颈癌疫苗今天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009年,卡罗尔·格雷德(CarolW.Greider)、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杰克·绍斯塔克(JackW.Szostak)
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 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W.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而获此殊荣。该研究提高了人们对于细胞的理解的深度,对癌症和衰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未来新治疗方法的发展。
2010年,罗伯特·爱德华(Robert G. Edwards)
2010年,英国生理学家,被称为"试管婴儿之父"的罗伯特·爱德华兹因为在"在试管受精技术方面的发展"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爱德华兹创立的体外受精技术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医学难题,即通过体外受精治疗多种不育症。他的贡献使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包括全球超过10%的夫妇在内的人类因此获益匪浅。
2011年,拉尔夫·斯坦曼因(Ralph M. Steinman)和朱尔斯·霍夫曼(Jules A. Hoffmann)、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A. Beutler)
2011年,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因在免疫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一半的奖金归于拉尔夫·斯坦曼,获奖理由是"发现树枝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另一半奖金归于朱尔斯·霍夫曼和布鲁斯·博伊特勒,获奖理由是"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这三位诺奖得主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从而彻底革新了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
2012年,约翰o格登(John Gurdon) 、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
2012年,英国科学家约翰o格登(John Gurdon) 与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奖认为,这两位科学家发现了:成熟、分化的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变成未成熟的细胞,能够发育成机体内所有种类的组织。他们的发现革新了我们对于细胞和有机体如何发育的理解。
2013年,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兰迪·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和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
2013年,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系主任、生物医学教授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细胞生物学家兰迪·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和德国生物化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因"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获得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三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细胞如何在准确的时间将其内部物质传输至准确的位置,揭示出细胞生理学的一个基本过程。
2014年,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和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
2014年,来自挪威的科学家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和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夫妇共三位科学家,因发现组成大脑定位系统(GPS)的特殊细胞的研究成果获得该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决了哲学家和科学家几个世纪之久的问题--人类大脑究竟是如何构建一个所处空间的地图,以及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人类大脑如何导航并寻找路径。
2015年,威廉·C·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屠呦呦和大村智(Satoshi ōmura)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另外两名获奖科学家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获奖理由是"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这两项发现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从而使得人类能够与这些每年感染亿万人的疾病作斗争。其为人类改善健康、减轻病痛所带来的功德不可估量。
2016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1、预测诺贝尔奖,是否有章可循?
2、中国诺贝尔奖!首届未来科学大奖揭晓,“NIPT教父”卢煜明教授喜获“生命科学大奖”
3、诺贝尔奖风向标2016拉斯克奖在美国揭晓
来源:界面、青塔、赛先生、转化医学网、生物谷等 全文整理:蟠桃会
转载请注明来源:蟠桃会(微信号:iPanTaoHui)
医健领域创新创业社区
洞悉全球前沿科技,驱动医健创新创业。
长按二维码关注蟠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