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专家李医生,45岁那年,我自己成了脑梗死的病人

脑血管专家李医生,45岁那年,我自己成了脑梗死的病人

anson 2025-08-25 好孕百科 3792 次浏览 0个评论
  • 病床前的自我认知
  • 康复之路的艰难抉择
  • 从医者到患者的转变
  • 重返工作岗位的决心
  • 在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楼道里,经常可以看到李医生匆匆赶过的身影,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脑血管疾病专家,他每天要处理数不清的患者病例,给病人会诊、制定治疗方案、参与手术决策……他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2023年夏天的一个早晨,这位45岁的专家却亲身经历了一场意外,让他对脑梗死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是一个闷热的七月,医院的病房里人声鼎沸,空调外机嗡嗡作响,努力为病房带来一丝凉意,李医生刚刚结束一个紧张的病例讨论会,正准备去查房,突然,他感觉到右臂传来一阵酸麻感,接着头部仿佛被人重重击了一击,眼前一片发黑,他想抓住旁边的桌子支撑自己,但手臂像是失去了力量,身体不受控制地向前倾倒。

    “李医生!李医生!”耳边传来惊慌的呼喊声,同事们立刻冲了过去,将他扶住,李医生意识到自己可能中风了,但他却无法发出声音,嘴角歪斜,右侧脸部也在不自然地抽搐,他的大脑一片清醒,但身体却完全失去了控制。

    “快叫急救车!”“给我拿血压计!”“联系CT室准备!”耳边的声音此起彼伏,李医生的同事们立刻行动起来,将他推进急救室,作为脑血管专家,李医生太清楚自己此刻的状况:这是一次典型的脑梗死,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他的左侧大脑中动脉可能已经形成了血栓。

    病床前的自我认知

    在被推进CT扫描室的过程中,李医生的内心异常清醒,他知道,脑梗死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的4.5小时内,及时治疗可以显著减少脑损伤,他的症状已经出现了近半小时,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脑细胞也在不断死亡。

    CT扫描结果如李医生所料: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大面积脑组织缺血,医生们迅速为他注射了溶栓药物,同时准备进行介入治疗,李医生躺在病床上,目光涣散,心中却异常平静,他知道自己此刻的状态,也明白接下来的治疗可能会面临很多风险。

    康复之路的艰难抉择

    幸运的是,李医生在及时治疗后,血栓逐渐溶解,脑损伤的范围没有进一步扩大,但病魔并没有就此停止对他的考验,他的右侧肢体仍然存在明显的无力症,语言表达能力也受到影响,走路时步履蹒跚,甚至连简单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他人照顾。

    作为一名脑血管专家,李医生深知康复的艰难,他曾无数次告诉患者,康复需要时间、耐心和坚持,但此刻,他才真正体会到这些话的分量,每天的康复训练让他感到疲惫不堪,但他依然咬牙坚持,他知道,自己只有重新站起来,才能继续帮助其他患者。

    从医者到患者的转变

    这次脑梗死让李医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新的思考,他意识到,作为医生,过度投入工作、忽视自身健康的代价可能是惨重的,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这些不健康的习惯终于在某一天找上了他。

    “我以前总是告诉患者要注意健康,但自己却没有做到。”李医生在康复期间对同事说,“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医生也不是铁人,我们更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重返工作岗位的决心

    经过几个月的康复治疗,李医生的右侧肢体功能有了显著改善,语言能力也逐渐恢复,他开始尝试短时间返岗,参与简单的病例讨论,看到他在会议上认真听诊、提出专业建议,同事们都为他感到欣慰。

    李医生并没有因为这次经历而选择退缩,他深知,自己的遭遇可以成为一个警示,也可以成为一种鼓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提醒更多人关注脑血管健康,同时给患者带来希望。

    李医生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工作,但他依然会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他常常告诉患者:“脑梗死不是一种终点,而是一段新的开始,只要坚持治疗,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很多人都可以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

    这位45岁的脑血管专家,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而医生也并非高高在上的救世主,他们同样需要关爱和呵护,或许,这就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转载请注明来自宝芮网,本文标题:《脑血管专家李医生,45岁那年,我自己成了脑梗死的病人》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